【摘要】在凹版印刷过程中,技术人员之间常常会用到很多专业术语。这些术语具体都是什么含义呢?小编对凹印相关术语做了简单整理,供大家参考。如有不当之处,可以随时和我们交流。 【正文】 1、印刷——使用印版或其它方式将原稿上的图文信息吸附、转移到承印物上的工艺技术。 2、包装印刷——以各种包装材料为主要产品的印刷。 3、卷筒印刷——以卷筒纸或其它卷筒材料为承印物进行印刷。 4、多色印刷——印刷过程中,在承印物上印刷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墨色。 5、单色印刷——印刷过程中,在承印物上只有一种颜色的印刷。 6、承印物——能接受油墨或吸附色料并呈现图文的各种物质。 7、在印刷过程中被转移到承印物上的成象物质——般由色料、连接料、填充料与助剂组成,具有一定的流动性和粘性。 8、印版——用于传递油墨至承印物上的印刷图文载体。通常划分为凸版、凹版、平版和孔版四类。 9、刮墨刀——凹版印刷机上用以刮去滚筒表面多余油墨的钢片。 10、刮墨刀角度——刮墨刀的刮墨面与刮墨点作滚筒切线之间的夹角(在过刮墨点垂直轴心线的截面内测量)。 11、刮墨刀线——刮墨刀引起的顺滚筒旋转方向出现的黑线,凹印故障之一。 12、彗星条痕——凹版滚筒上和凹印产品上出现的彗星装癖病现象 13、印刷品——使用印刷技术生产的各种产品的总称。 14、印刷工艺——实现印刷的各种规范、程序和操作方法。 15、印刷技术——批量复制文字、图像的操作方法。 16、印刷适性——承印物、印刷油墨,以及其他材料与印刷条件相匹配适合于印刷的性能。 17、印刷五要素——原稿、印版、承印物、油墨、印刷机械 18、网点凹版——组成图像的网穴有大小和深浅变化的凹版。 19、印后加工——使印刷品获得所要求的形状和使用性能的生产工序。 20、网穴——-网点凹版上形成图文的贮墨凹坑。 21、网墙——分割网点凹版网穴、支撑凹版刮墨刀的网壁。 22、网点——组成网点图像的像素,通过面积或墨量变化再现原稿浓淡效果。 23、套印——两色或两色以上印刷时,各分色版图文能达到和保持位置准确的套合。 23、表面张力——使物体表面收缩的力叫表面张力。 24、马克线——设置在印版边缘的十字线和角线,系版和检验套准的依据。 25、印刷工业——运用印刷技术传播信息和美化生活、产品的生产部门。 26、直接印刷——印版上的图文直接转移至承印物表面的印刷方式。 27、间接印刷——印版上的图案文字上的油墨,经中间载体的传递,转移至承印物表面的印刷方式。 28、印刷压力——在印刷过程中,压印物体间相互作用的力。 29、套印不准——在套色印刷过程中,印迹重叠的误差。 30、重影——在印刷品上同一色网点线条或文字出现的双重轮廓。 31、龟纹——由于各色版所用网点角度安排不当等原因,印刷图案出现不能说法不应有的花纹。 32、飞墨——印刷机转速度快,而油墨黏度不够,离心力使油墨飞溅。 33、白化——墨膜发白的现象。 34、实地——没有网点的色块面积,通常指满版.也是有网点组成只是网点比较密集,看似没有网点一样。 35、墨点污染——主要是油墨沿着版辊切线方向飞溅到期薄膜上,造成印品损耗。 36、色相发差——印刷品与标准样品之间存在着颜色深浅不同。 37、刀丝——刮刀不良引起的顺滚筒旋转方向出现的非正常条状墨线。 38、刮刀压力——刮刀施加于印版上的压力.包括刮墨刀刮去印版表面多余的油墨刀。 39、刮墨点——刮墨刀与版辊的接触点。 40、刮刀角度——沿刮墨点的切线和刮刀之间的夹角即刮刀角度。 41、刮刀位置角度——压印辊和版辊,两滚筒的中心连线和刮墨点到印版中心点的连线之间的夹角。 42、压印点——压印点和版辊之间的接触点。 43、刮刀的装刀长度——刮刀刀刃横截面到衬刀横截面的距离。 44、触变性——在温度一定的情况下,油墨这种随外力作用而流动性逐渐发生变化的性能称为油墨的触变性。 45、着色力——指油墨在承印物上的颜色引强度。 46、附着力——油墨在承印物上的黏附强度。 47、明度——该油墨反射光亮的多少。指色彩的明暗程度。 48、色相——色彩的种类和名称。 49、饱和度——即色彩的纯度颜色中色素的饱和度。 50、耐光性——是指印刷品在长时间的照射下,保持印刷墨层颜色不变的性能。 50、耐酸性——是指油墨与酸性物质接触后不发生颜色变化的能力。 51、耐碱性——是指油墨与碱性物质接触后不发生颜色变化的能力。 52、光泽度——指油墨在承印物表面形成墨膜后可见光在同一角度反射光线的能力。 53、透明度——指油墨在承印物表面形成墨膜后其腹面所能呈现低色的程度。 54、冲淡剂——指调墨时只冲淡颜色而不改变其黏度的一种油墨。 55、溶剂比——把原墨用溶剂稀释到规定黏度时添加的溶剂量与原墨的比例。 56、干版——网穴中的油墨在经过刮刀后尚未转移到承印物上,便有部分油墨或全干燥,导致印刷品上图案不能印刷完全。 57、堵版——由于某种原因版辊的网穴被完全或不完全堵住,使其不能充分吸收油墨,使印迹颜色变浅甚至印不出来。 58、刮不净——刮刀未能将印版上非图文部分的油墨刮干净,从而转至承印物上,造成品污染。 59、糊字——由于网点扩大引起,印出来的字迹模糊不清。 60、毛刺——在图案边缘出现的胡须状现象。 61、油花——墨膜表面出现的水珠状分布不均匀现象。 62、水印——在印品图案边缘处产生的多余部分局(单向)。 63、拖尾——印刷品图案边缘局部出现的条形尾巴。 63、打折或水纹——油墨转移至承印物上,形成墨膜后,墨膜上出现的折痕或水波纹状现象。 64、亮道——刮刀与版辊接触处有硬质杂物,将网穴油墨蹭掉,致使图案上出现线条状空白。 65、暗道——刮刀与版辊接触处有脏物,硬度不是很大,它带上油墨后,在网穴处行成二次涂墨,造成图案上出现局部颜色过深的线条状墨痕。这种线痕只是在印刷部分有,非印刷部分没有。 66、明道——由于刮刀不良引起的沿滚筒旋转方向出现的在印刷部分和非印刷部分都有的线状墨痕。 68、刮痕——印品浅网或过渡色上出现的线状条痕。这种线状条痕只是在印刷有非 67、流平度——油墨转移至承印物后,油墨的均匀分布程度,即墨膜的平滑度。 印刷部分没有。 69、晶化——是指在叠印时,两色油墨的印刷间隔控制不当,先印的油墨已经干固才叠印后一色油墨,由于干固的墨层粘性和被润湿的性能都很低因而下一色油墨很难再叠印上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