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驻PP论坛 登录
 找回密码
 入驻PP论坛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UV油墨的发展历史

0 1093
国外UV油墨的发展
  国外UV油墨的发展很快,在美国,UV油墨最大的市场是胶印,约占有40%的份额。其次为丝网印刷(占30%),在上世纪90年代增长特别强劲,成为光盘制造的首选技术之一。欧洲2000年UV油墨产品总计为2.05万吨。亚洲UV油墨市场较之欧洲和美洲,起步较晚,但增长速度却不低。在亚洲各国中,以日本所占的市场份额最大。
  国内UV油墨的发展
  国内UV油墨的市场虽然起步较晚,但近年来随着国内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而呈现欣欣向荣的局面。据中国感光学会辐射固化专业委员会的不完全统计,2003年UV油墨产量达6514吨,比2002年增长64.2%,产值44131万元,比2002年增长55.7%。其中,胶印UV油墨、光成像抗蚀油墨、光成像阻焊油墨、光盘油墨等高档油墨产量有了较大的增加。由于国内的UV油墨起点较低,而UV油墨又被业内所看好,因此,国内的UV油墨会有较好的市场前景,未来的几年将会取得快速发展。
   逆向上光
   在国内,UV印刷的主要承印物是非吸收性材料。而在欧美地区,印刷厂商不仅利用共固化工艺印制与传统UV油墨相同质量的印品,而且并不满足其仅具有的高光泽镜面效果或透明效果,进一步改进了此项工艺,以达到更高的印刷反差。为此,开发了一种称为“逆向上光工艺”的初期版本,但当时,由于一些细节问题未能解决,如附着力,故没有真正推行。经过几年的完善,此项工艺已日臻成熟。以下介绍利用此技术进行的局部上光工艺。
   逆向上光(Pro-Cure)是相对于传统的局部上光而言的。过去,无论用何种上光方式(柔性版印刷、网印或凹印)进行局部上光,最后一道上光工序必定要采用局部上光版印刷,以实现局部图文的高反差效果,因此,上光与印刷的套印精度成为上光工艺的关键。
   而逆向上光工艺突破了上述定律,使套准难题迎刃而解,其工艺流程如下。
   上光前必须先完成常规印刷,且确定油墨已彻底干燥或固化;然后,以连线或离线方式将设计稿上非高亮光部位以胶印方式印上透明的逆向墨;再连线,以满版方式在印刷面涂布UV光油并固化。
   此时,光油与逆向上光墨接触区域产生内聚反应而形成小颗粒状墨膜,逆向上光区域则形成镜面。
   显然,采用逆向上光工艺,同一印件上将同时存在高亮光与非高亮光效果。而且,因为非高亮光部位是胶印,套印精确,同时也保证了高亮光部分图文的精度。
   UV共固化工艺
   为完善UV印刷工艺,德国UV系统制造商Grafix配合因科视(INX)油墨公司共同开发了UV共固化新工艺。该工艺是利用一种油墨新技术,打破传统UV油墨和普通油墨无法相容的困难,再配合高功率的紫外固化装置提高了UV油墨的固化质量,解决了UV印刷中的一些问题,而且降低了印刷商进入特殊印刷领域的技术门槛。
   UV共固化工艺的特性如下:

   (1) 可用一般清洗剂清洗,且清洗时间较短,避免了印刷过程中停机时间过长的问题。
   (2) 普通油墨印刷与共固化油墨印刷间转换所需时间和普通油墨印刷的换墨时间相同,且操作简便。
   (3)共固化油墨在印刷中的水墨平衡宽容度与普通胶印油墨相同。因此对油墨乳化、脏版等问题容易控制,印刷质量稳定性提高。
   (4)印刷网点比普通UV印刷更锐利,印刷墨膜表面颗粒细腻,且具有色彩透明的效果。
   (5)共固化油墨不需要昂贵的UV专用胶辊。
   (6)油墨间的叠印性极佳,只需一组中间座固化即可加强叠印效果,减少了硬件投资。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分享 支持 反对
发表于 2012-1-7 13:00:5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回复 | 使用道具 举报

该帖共收到 0 条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入驻PP论坛

本版积分规则

推荐板块

美图秀

热门活动

热门推荐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联系我们 ( 鲁ICP备17027311号-3

GMT+8, 2024-6-17 01:09 , Processed in 0.066623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