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P论坛
标题:
塑料软包装印刷色差的影响因素 (三)
[打印本页]
作者:
niuniubaba
时间:
2013-8-20 20:31
标题:
塑料软包装印刷色差的影响因素 (三)
2
)、
油墨粘度的检测
凹版印刷用的油墨粘度比较低,流动性比较好,检测粘度的方法也很简单,只需一个粘度杯和一个秒表即可完成油墨粘度的检测。塑料印刷行业一般使用查恩
3
号杯。
具体的操作方法是:先将水性油墨搅拌均匀,再将粘度杯浸入油墨中,然后将粘度杯匀速提出。在粘度杯刚拉出油墨表面时按下秒表计时,观查油墨的流出情况;当油墨刚有断流点时立刻按停秒表。此时秒表上的时间数值即代表油墨的粘度,粘度高,秒数大;粘度低,秒数少。由于温度不同,油墨的粘度也会随之发生变化,因此,一般的检测温度固定在
25
℃
。
3)、油墨的耐光性检测和耐热性检测
油墨的耐光性是指油墨在见光后保持色泽稳定的一种性能。油墨的耐热性则是油墨在遇热后保持色泽等指标稳定的性能。耐光性差的油墨在经过一时间的光照后,会发生褪色或变色现象。耐热性差的油墨在经过加热后,颜色就会发生变化。
n
有些印刷品在印刷厂印刷时颜色符合要求,而经过在顾客处使用一段时间后或在后加工过程中会产生色偏现象,其原因大多在于此。
n
一般说来,无机颜料在经过一定的光或热后,往往会变暗、变深;而有机颜料在经过一定的光或热后,往往会褪色。
n
这里介绍一种粗略检测油墨耐光性的方法。
将印刷或打版后的实地色样分成两部分,一部分置于日光下照射
4
小时左右,另一部分放置于阴暗避光处;或将色样对折后置于日光下,一部分印刷面向上放置,让日光照射,一部分印刷面向下背光放置。
4
小时后对照这两部分色样的颜色偏差情况 ,若存在明显的色偏,则说明此油墨的耐光性不合格或不适应某一类产品。
n
耐热性检测:直接模拟后加工条件(如水煮、蒸煮及热封等),观察油墨颜色。如果发生变化,则说明此油墨的耐热性不合格或不适应某一类产品。
n
油墨的质量并不是越高越好,而是以满足使用条件为标准。例如冰糕冷饮包装所用的油墨就不需要太好的耐光性。
n
(当然变色油墨也已经开始应用于塑料凹印工艺。比如温变油墨、光变油墨。)
3
、专色油墨的使用
n
采用专色印刷大面积实地色块时,色彩夺目,货架展示效果好。减少了因网点重合、网点变形等引起的色差,颜色稳定。
n
1
)、调配转色油墨时,最好使用高搅机,以保证油墨混合均匀。如果仅仅是一般搅拌,在印刷过程中颜色可能会发生变化。
n
2
)、配制专色油墨时最好一次足量配制(足够、适量)。
n
墨盘最低上墨量
+
印刷用墨量
n
印刷用墨量
=
印刷面积*单位面积上墨量(
3-4g/m2
)
n
印刷面积可以采用数学公式计算或复印秤重的办法。
n
4
、注意白墨白度对印刷效果的影响
n
5
、在印刷过程中每次加到墨盘的墨量要少一些,以保持经常添加新墨。特别是对于一些上墨量少的图案来说,如果一次加墨太多,油墨长时间暴露在空气中会发生氧化变得陈旧,比如用久的黑墨就带有灰色,没新墨那麽黑,用久的红墨会变暗红色,没新墨那么鲜红。在印刷过程中还要严格控制油墨所使用的混合溶剂的挥发速度,当挥发速度过快时油墨的转移率就有可能降低进而影响印品的颜色。
n
6
、在使用双组分油墨时要充分搅拌,少配勤配。否则很难保持粘度的稳定性,同时还可能造成其它印刷故障。
二)、刮刀
n
刮刀接触印版的位置、角度及压力对墨色特别是浅层次部位的墨色有着较大的影响,所以理想状态是刮刀自始至终处在同一位置。但由于种种原因
,
在印刷过程中不得不调整刮刀的位置、 角度和压力,所以我们比须了解其变化对印品颜色的影响规律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n
1
、刮刀位置
n
刮刀与版辊的接触位置,决定了刀版接触点与印刷点的距离,该距离的长短应根据印刷速度、 油墨粘度、网眼深度、版面质量等来调整。一般来说,该距离越长,网眼内的油墨变干程度越大,油墨的转移率越低。就其对印刷效果的影响来说,就相当于该墨色的部分撤淡。同时该距离较长时也是对油墨印刷适性的一个考验。相反该距离较短时,油墨的转移率相对较高同时也会使版面上一些细小的纹路转移到承印材料上。
n
2
、刮刀接触角
n
刮刀接触角即刮刀片与版辊接触点的切线与刮刀之间的夹角。提高接触角,容易将版面的油墨刮净使图文清晰,但也可能产生墨层过薄、印刷油墨光泽差等现象,还容易损伤版辊。反之降低接触角,印刷墨层变厚、印刷品光泽好,但图文边角容易模糊现象。刮刀接触角也与刮刀与衬刀的安装长度及刮刀压力有关,刮刀与衬刀伸出越长且刮刀压力越大,实际接触角越小,应引起注意。
n
n
3
、刮刀压力
n
刮刀的压力对墨色也有一定的影响,压力变大时、印品墨色变浅;压力变小时、印品墨色有变
深的倾向。
欢迎光临 PP论坛 (http://www.slfhcy.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